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等。
1.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一级学科。
主干学科仪器与科学技术为“省市共建”一流学科,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获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5)、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6)、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2023),于202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评价为B。
光学工程学科1998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升为省一流学科(B类),202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23年教育部评估中获B-评价,排名省属高校第一。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自1999年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学科,2003年获二级学科授权点,2005年升为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一级学科授权点,2016年和2022年连续两次评为省一流学科(A类)。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05年获二级学科授权点,2009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评为省一流学科(B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2006年获二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7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自2009年起,学校陆续开设仪器仪表工程、光学工程、控制工程三个电子信息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19年统一调整为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 专业学位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围绕国家数字强国、质量强国、智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结合本校“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服务计量检测、光电、通信、计算机、控制等相关领域。
3. 研究生招生
本学位点2023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733人,一志愿考生生源人数充足,多数来自本校和普通院校。为提高一志愿报考率和吸引优质生源,本学位点采取多种措施:举办招生宣讲及咨询会;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智能车竞赛及电子设计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素质能力;举办硕士研究生优秀生源暑期夏令营和工程应用能力暑期集训;开展本硕创新项目,并加大本硕创新培养力度和奖励,本校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
4. 在读、毕业、学位授予
2020级研究生548人,申请并通过学位申请543人,授予学位543人。2021级研究生、2022级研究生和2023级研究生总共在读人数2071人,均顺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
5. 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点2023年毕业研究生人数为548人,就业率为98.5%。就业行业涵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等教育单位以及制造业,其中代表就业单位如海康威视、豪威半导体、奥克斯集团、宁波舜宇光电、杭州宇谷科技等电子信息行业知名企业,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杭州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58.5%的毕业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职,4%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均进入浙江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根据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教育评估院网络调查结果,本学位点2022届毕业研究生平均薪资超过省理工科薪资平均水平16.9%。
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感到满意,认为毕业生学科基础扎实、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与善于合作精神,并熟悉电子信息领域发展,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6. 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28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280人,具有行业经历教师224人,校外硕导14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1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47人次,建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7个。正高69人、副高123人,博士学位导师占比93.6%,师资符合《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试行)》。2023年4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追光者”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浙江省名师创新工作室(全省仅3家)。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
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育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领域、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本学位点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案例启发等措施,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2023年,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其中,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人才计划2人,浙江省师德楷模1人,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4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追光者”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浙江省名师创新工作室(全省仅3家)。
思政队伍建设有发展。建立学院党委-导师-研究生辅导员三级齐抓共管的新局面,积极为思政辅导员搭建成长平台,不断深化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2023年,1人获评思政副教授,2人获评讲师;1人在“浙里思政”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在线发表网络文章《高校辅导员如何在立德树人中践行“六个必须坚持”》,并参评第三届浙江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大赛,获中国计量大学2023年度思政微课大赛三等奖;1人获校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发表网文《开展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1人获校第十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校优秀团委书记、第七届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1人获校第九届微型党课大赛三等奖、校第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1人获校2022年度优秀组织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校优秀辅导员,2人获校招生工作先进个人,4人获校就业先进个人。
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党员发展工作质量高,党员教育卓有成效,大量党员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2023年,信通教工党支部获学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积极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联合省经信厅云计算处党支部、省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党支部、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党支部和驻杭解放军某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创新运用“党建+合作”新模式,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共建、共享、共助交流平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局面。2023年,研究生信号第一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1名研究生获校级“优秀党员”称号,3名研究生获评国家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评各类企业奖学金,3名研究生获评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2.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3门学位课程。积极做好研究生思想引领工作,依托校院两级研究生会,将党史学习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参观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青年说”研究生学习交流会、侵华日军史实陈列馆实践学习。完善研究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注重下沉学院、导师和研究生一线,积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沟通与协调,通过“短信通”等加强提醒,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举办开学疫情防控第一课、宪法学习活动、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教育、邀请属地派出所民警宣讲安全法制教育等。建立宗教信仰、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困难和生活困难研究生库,制定帮扶措施。建立校院协同、多部门联动的研究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3. 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校院两级研究生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召开第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研究生委员会和主席团成员。加强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牢牢把握新媒体文化阵地,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举办各类研究生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红色跑、十佳歌手大赛、素质拓展活动、趣味辩论赛、摄影摄像比赛、寝室家装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开展研究生趣味运动会、师生篮球赛、台球赛、环校跑等,并开展研究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
4. 日常管理服务
加强“党员之家”学生组织培养与建设,修订《信息工程学院党员之家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党员之家”学生组织定位与性质是做好学院党委与学生党支部的桥梁纽带,监督学生党支部科学有效运行,牵头组织学生党建活动,组织乔司监狱警示教育参观、笕桥空军部队爱国教育参观、现代科技学院党建交流、廉政教育党课、红色电影集中观影等系列活动,真正做到组织生活理论+实践,将所学、所见、所思、所想高度融合,确保党员教育有内涵、有内容、有成效;在党建育人特色探索中,学院以“专业特色+党建引领”打造“信息+大国重器”系列党建品牌,与中控技术、空军部队等国防军工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共同推进党建共建、思想引领、爱国教育、学习交流、就业推进等多头并举的合作模式,以党建推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落实。
主题教育构建“党委领导制+书记带头学+党员全覆盖+团学重引导”的共学体系,综合运用书记领学、个人自学、集体研学、支部共学、党员议学“五学”方式,做到分层推进、因类施学,确保各项学习内容学深、学透、学悟。主题教育期间,学生党支部共开展党课培训3场,集中学习10余次,覆盖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五个一”主题党日活动,联合学院教工党支部、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党支部等开展党建联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主题教育聚焦学生党员、党支部发展存在的10条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党员普遍关注的困难点问题,由各党支部书记牵头领题,深入走访调研,形成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解决问题,实现党员满意度不断提升,党支部凝聚性与向心力得到提高。
广泛发动学院、教师和校友的力量,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研究生充分就业。举办海康威视、大华、OTIS等企业线上线下宣讲会50余场,组织研究生参加宁波、金华等省内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高端引领、杭向未来”硕博专场招聘会等。2023届研究生就业率达98.5%,平均薪酬超省平均16.9%。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学术训练情况,学术交流情况,研究生奖助情况等。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按照学位授予标准,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针对各领域发展趋势变化,构建以研究型课程为特色,由公共课、大类基础课、学科学位课和学科选修课组成的一体化、多元化协同课程体系。
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当前技术发展热点,本学位授权点在2023年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本学位授权点共设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前沿》、《工程基础与创新设计》、《现代信号处理》、《太赫兹与通信》、《人工智能》、《信息论》、《现代数字通信》、《算法分析与设计》8门学科学位课和《微波与射频技术》(企业开课)、《机器学习》、《数字理论与系统设计》、《射频与物联网综合设计》、《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微波太赫兹计量测试》、《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图像处理》、《深度学习》、《无线测试系统设计》、《科研编程技术》等专业选修课。
本学位授权点建立规范的研究生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执行《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中量大研生〔2022〕12号)》。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听课和进行教学检查,各学院每学期期中召开研究生座谈会,跟踪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管理规范,课程教学质量总体评价良好。
2. 导师选拔培训
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中量大〔2022〕94号)》文件选聘硕导,制定《学院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对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动态管理。2023年,新增研究生导师75人,其中校内指导教师38人、校外指导教师37人。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遴选、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制度。
(1)制定导师遴选和考核管理办法:把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育人工作作为导师遴选和考核的重要标准,纳入年终考核、表彰及督导追责体系,充分发挥导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加强导师在“选题-开题-中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抓好导师培训工作:围绕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和科研水平,校院定期组织“明德导师”培训和科研讲座,鼓励导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学术水平。
(3)鼓励导师把思政教育贯穿到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统计期内获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毕业生盲审合格率、毕业率、就业率均达100%,获用人单位“政治素质高、岗位意识浓、奉献精神强”的好评。
2023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优良率为43%。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支撑学科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严谨治学,严格求真,关爱学生,立德树人”的优良师风。各学科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工作会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会;引导学科教师爱岗敬业、强化师德、廉洁从教,让立德树人、学为人师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教师认清师德失范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小组,根据《中国计量大学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对学科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全面落实学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师风建设,发挥教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4. 学术训练情况
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通过多种途径的学术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叉学科领域探索能力、学术演讲能力、学术写作能力等。
从制度和规范层面上,首先要求导师组织定期的学术讨论会,系统训练学生文献阅读、学术报告能力。其次,要求研究生参与学校及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在校期间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6次,做学术报告3次以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科技竞赛、学术会议和暑期科研实践,通过学科经费和导师科研经费,对学生进行资助和奖励。
5. 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规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2023年邀请了北京大学元宇宙技术研究所陈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刘忆宁、南京大学徐飞、天津大学纪正昆、北京大学许秀来、杭州简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刘恒良、合肥工业大学魏圣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鸣捷、澳大利亚昆士兰中央大学李敏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姚育东等专家进行学术报告或讲座,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导师为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其他高校组织的学术培训、暑期学校等提供支持,鼓励老师带学生一起外出开展学术交流。
6. 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备,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本硕创新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江南励志奖学金,具体见表3.1。学校制定相应的评优评奖办法,主要文件有:《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中量大〔2023〕89号)》《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综合测评办法(中量大研生〔2022〕14号)》《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基本条件(中量大研生〔2023〕6号)》等。学院制定《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综合测评办法》《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科研业绩点统计办法》。评奖过程公开透明,评选结果网上公示。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管理办法(中量大〔2022〕107号)》文件,绝大部分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同时,均可参与“三助”岗位。目前,奖助学金达到100%全覆盖。
表3.1 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奖、助学金情况
奖学金名称 | 金额 | 备注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20000元/生 | 浙江省教育厅下达名额 |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 6000元/生 | - |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 特等10000元/生/学年 | 比例为5% |
一等8000元/生/学年 | 比例为35% |
二等4000元/生/学年 | 比例为60% |
研究生新生奖学金 | 一志愿12000元/生 | 比例为100%,分三次发放,每年一次 |
调剂6000元/生 |
本硕创新奖学金 | 一志愿考生4000元/生 | 从录取的本硕创新的新生中确定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等。
1. 人才培养
本学位授权点服务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立足浙江数字经济,结合本校“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服务计量检测、光电、通信、计算机、控制等相关领域。
本学位点建立“研究生分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全程导师”的管理体系和多层次绩效奖励机制、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联合指导制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企业专业实践-创新训练”的培养方式,加强“选题-开题-中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过程监控和分流淘汰,严格实行开题、中期答辩不通过制度,评分后约有10-15%左右学生须二次答辩,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起到监管作用,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在答辩前,必须通过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评审工作小组的论文修改情况评审;论文答辩不合格研究生三个月后方可再次申请。
学位授权点坚持开放办学,将研究生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行业发展结合起来,2023年度获批教育部原位计量重点实验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浙江省智能制造大数据和智能计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智能制造工程、光电实验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建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湖州高等研究院等2个科研合作平台。此外,学位点长期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疫检验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已联合培养60余名研究生。依托联合培养单位更加优质的科研平台,提升了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桥梁,实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2023年度人才培养成果包括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其中,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数字计量产业学院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数据分析学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教育项目。学位点一直大力支持研究生竞赛工作,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高质量竞赛。2023年度研究生竞赛成果包括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在研究生就业方面,2023届研究生就业率达98.5%,平均薪酬超省平均16.9%。
2. 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采取外引内培、名师引领、交叉融合等措施,建成一支规模280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8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280人,具有行业经历教师224人,校外硕导14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1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47人次,建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7个。正高69人、副高123人,博士学位导师占比93.6%,师资符合《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试行)》。2023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人才计划2人,浙江省师德楷模1人,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4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追光者”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浙江省名师创新工作室(全省仅3家)。
3. 科学研究
2023年度本学位点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入选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获批2个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3.5‰;成功获批“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单位主持项目“非牛顿流体雾化射流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获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专利成果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奖、第75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
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本学位授权点坚持以人才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在2023年度开展“研思求索”“积淀讲堂”“青年博士讲坛”等多个主题活动,帮助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业发展目标;举办“逐梦研途 探索自我”视频图文征集活动,引导广大研究生探索自我、关注内心,充分感受研途学习与生活中的景色和感知,培养研究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举办“逐梦研途 激扬青春”研究生迎新运动会,增进新老生间的了解与友谊,营造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
结合学科教师承担的重大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开展前沿领域探索,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开拓视野,激发科研热情。
5. 国际合作交流
本学位授权点基于《短期外国文教专家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不断优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拓展师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视野。本学位授权点鼓励青年教师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计量大学“翔宇计划”申请出国(境)访学研修,进一步开拓教师国际学术视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同时,本学位授权点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建立了计算机专业的中外合作关系,学位点计划与该校进一步合作,建立计算机、通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希望在科研领域双方能有更深一步的合作,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抽检、盲审情况及问题分析等。
1. 本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本学位授权点总共设置5个专业领域: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学位授权点对照评估要素围绕本学位点的培养目标、基本条件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学位点相关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发现问题,进行诊断式自我评估,及时发现学位授权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优化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建设在师资引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发展。本学位授权点目前发展中主要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并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从现有学校导师的成长、成才背景和途径可以看出,大部分导师的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不少导师直接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思维和方法来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必然出现指导方向上的偏差。而电子信息属于工程类硕士领域,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举的人才。
(2)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申报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学位点有少数教师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但总体来说受学校办学层次和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的影响,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数量还是偏少,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3)师资队伍的学科交叉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本电子信息学位点设置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和光电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领域,分布在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学院、计测学院和光电学院。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实现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二)多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渠道须进一步拓展。本学位点研究生主要依靠本校导师指导、校外企业导师带领实践完成培养。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类的特点,现有的联合培养渠道有限,需要拓展更多培养渠道,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2)多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资源、实践基地资源、高水平校外导师资源等须进一步加强。虽然本学位点已建有联合指导课程、实践基地和一支行业导师队伍,但是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的特点,需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服务地方经济。但由于校内导师偏学术的原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2. 学位论文抽检
2023年,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学校硕士论文进行抽检,学校优良率92.11%,本学位授权点抽检硕士论文12篇,优良率为91.67%。
3.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院建立全面的学术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学科成立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评委组,对评委组的人数、职称、回避等方面有具体的规范要求,预答辩环节严把论文质量关,没有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不得进入论文送审环节。同时,对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全部进行查重机检,严防学术不端行为。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校外双盲审,成绩均为“中”及以上者,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校内、校外双重评价机制确保公平公正评定学位论文,有效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2023年本学位授权点共授予学生538人,毕业论文首次盲审通过率为96.6%。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1. 持续实施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1)实施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灵活形式。积极开展高水平科研平台构建,强化与中国计量院、之江实验室、近地面探测重点实验室、航天飞行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的合作,引进或柔性引进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并的高层次人才。建设有较高知名度的开放式学术论坛,形成客座教授、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博士等组成的建设合力。
(2)推动高层次科研平台合作促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平台的合作,加强与省内外龙头企业的长期合作,作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的重要方面。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之江实验室等单位继续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合作,攻关各个领域的前沿重大问题。学科通过与具有企业或行业背景的关键技术人才或团队的引进,深度整合所在领域的上下游应用资源,提高成果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科技成果奖项申报的层次和能力。
(3)形成创新驱动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的作用,加大对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再创新力度,实现知识体系重构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实现有组织地科研。
(4)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系列培训。通过参观工程实践基地,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提升导师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技术;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和工程项目模拟培训,使导师深入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加强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锻炼;加强导师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导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2. 持续实施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
(1)拓展“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积极引进政府部门、企业及行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其他部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建立深入和密切的校企合作联系,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校企联合项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对研究生的实践指导能力,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全面合作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拓展现有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2)加强多方联合培养研究生数量与质量提升。适应电子信息领域对工程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当扩大全日制招生规模,同时利用学校本硕创新与奖助金政策,提升研究生的报考质量;通过项目合作、签约合作、长期合作、短期合作等方式,与科研院、企业共建专业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交流合作,扩大参与培养研究生的行业导师队伍;通过报告、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竞赛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3)多方位加强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评估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以反映电子信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变化;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课程内容,如项目设计、团队合作等,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课程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课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