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硕士点简介 >> 正文

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

发布日期:2025-03-24    浏览次数:

一、总体概况

1.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前身名为无线电计量与测试,是学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自1988年开始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浙江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计量学院按博士点标准建设学科,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为C-

2. 学科建设情况

本学科围绕电磁波信息技术与计量检测,充分发挥学校计量、检测、标准特色,在太赫兹计量、智能频谱感知、无线通信与检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科主要聚焦以下三个培养方向:

1)微波太赫兹通信与计量:开展微波与太赫兹通信、微波与太赫兹关键参数计量、太赫兹传感技术与成像系统、电子材料器件及高频参量计量等方面的研究。在太赫兹波传输、调控、器件研制与高频参量计量等方面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高水平论文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多,成果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太赫兹光谱仪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机物分子改性的太赫兹介电响应研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可控太赫兹波开关”获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二等奖。

2)通信与信息系统:开展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无线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室内定位系统、现代雷达系统、无线新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开发、通信信号处理及其工程实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复杂MIMO、星地一体等下一代通信网络、高速宽带通信与应用系统研发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参与军委科技委和科技部多个重大专项课题,超宽带室内定位、频谱感知计量、电子对抗半实物仿真以及捷变雷达处理机等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获得应用。“无线多制式信号合路器研发及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信号与信息处理:开展人机交互与VR、面向视频智能分析的大规模深度学习与表示学习、计算机视觉定位与导航、生物医学信号成像与智能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在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方向,主持国基金、省重点研发和应用示范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视觉智能检测、人机交互VR、电力数据预测、未来社区智能化标准化服务与治理等领域。承担航天五院的火星车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的自主移动导航方法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月球车、“天问一号”火星的着陆巡视探测。“高速大规模视觉计算引擎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研究生招生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一志愿报考确认人数达90人,一志愿报考率为1:4.29。最终,录取硕士研究生21人,一志愿录取率100%,生源主要来自本校和普通本科院校。

为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本学位授权点采取多种措施:(1)结合“本硕创新”项目,加强考研宣传,吸引本校优质生源。针对本学科学生,专业组织考研动员大会、考研经验分享会和考研慰问大会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本校科研团队的情况,并摸底了解考研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协助考生正确选择目标院校。(2)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线下宣传,吸引校外优质生源报考我校。本学位点主要围绕学位点建设、师资、培养模式、奖助学体系等开展招生宣讲活动,并将传统现场宣传推介及咨询指导方式与网络媒体宣传有机融合,一方面将本学科宣传单发给外校联系人,另一方面通过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及时发布和更新研究生招生宣传相关信息,强化宣传效果,吸引外校优质生源。

4. 在读、毕业、学位授予

2021级(2024届)本学位点研究生通过答辩13人,授予学位13人,毕业率100%2022级在读研究生17人,均通过中期检查。2023级在读研究生17人,均通过开题。2024级在读研究生21人,按照培养方案要求,进行课程学习。

5. 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授权点2024届毕业研究生人数为13人,就业率100%,其中2人考取东南大学和上海大学博士。就业行业覆盖信息传输、软件、交通运输、金融、高等教育单位以及机关单位,其中代表性就业单位有杭州半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市国仁中医医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和国有企业。特别地,1人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1人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1人进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本届毕业生46%选择在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等地工作,27%选择在北京、上海、内蒙古等省外工作。

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感到满意,认为毕业生学科基础扎实、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吃苦耐劳与善于合作精神,并熟悉学科发展,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6. 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博导5人,同时聘请兼职硕导12人。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培养68名学术研究生,硕导与研究生比例1:1.19,符合《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试行)》(2024),能满足学位授权点发展和培养需要特别地,本学位点拥有浙江省“万人计划”“外专人才计划”“151”人才等省部级人才6人次。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育人平台,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024年思政教育团队努力提升业务能力,2人参评讲师;2人分获中国计量大学2024-2025学年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二等奖;2人获校优秀辅导员;4人获校2024年度招生工作先进个人,4人获得校就业先进个人,6人获校优秀班主任。

本学位授权点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案例启发等措施,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稳步推进教学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2024年本学位点教师获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教赛决赛三等奖1项,校青教赛特等奖2项,校思政案例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

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党员发展工作质量高,党员教育卓有成效,大量党员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联合杭州联通、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党支部、安吉微磁公司、马丁科瑞半导体(浙江)有限公司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创新运用“党建+合作”新模式,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共建、共享、共助交流平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局面。2024年,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积极打造“E网工程”品牌建设,获第四批省级样板党支部、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1名研究生和1名硕导获校级“优秀党员”称号,3名研究生获评国家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评各类企业奖学金,3名研究生获评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2.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院通过党纪学习教育集体学习会、二级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学院教职工大会、研究生年级大会等机会开展师生日常言行教育;定期开展学生意识形态摸排、宗教信仰摸排、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等相关工作,发好声音、控好舆论,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主题教育期间,学生党支部共开展党课培训3场,集中学习10余次,覆盖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五个一”主题党日活动,内容涵盖党的理论知识、党建工作实务、党员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党支部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学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3门课程。积极做好研究生思想引领工作,依托校院两级研究生会,将党史学习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参观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青年说”研究生学习交流会、侵华日军史实陈列馆实践学习。完善研究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注重下沉学院、导师和研究生一线,积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沟通与协调,通过“短信通”等加强提醒,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举办开学疫情防控第一课、宪法学习活动、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教育、邀请属地派出所民警宣讲安全法制教育等。建立宗教信仰、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困难和生活困难研究生库,制定帮扶措施。建立校院协同、多部门联动的研究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与此同时,学位点所在学院不断完善和优化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四位一体”的线上育人阵地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网络。推广内容包含各类学生活动、深度人物采访、传统文化探秘、热点时事分析等原创内容等,并新增反诈专篇,旨在提高防诈意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和中国浙江网、浙江之窗等省级媒体发表多篇优秀网文。

3. 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党建工作持续深化“专业特色+党建引领”的工作理念,精心打造“党团联建共育人”系列党建品牌,在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等各方面持续发力。发挥校院两级研究生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召开第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研究生委员会和主席团成员。加强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牢牢把握新媒体文化阵地,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其中“CJLU信息青年”微信公众号5次获得校级公众号TOP5荣誉称号;年度总阅读量近7万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近6千次;单日阅读量最高6146次,单日阅读人数最高2630人;总用户数5948人,发文总数120篇,新增原创65篇。

以专业、党员之家、团学组织为依托,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通过举办“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红色剧本空间体验”、“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学习”、“党员就业经验分享会”以及各类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研究生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举办各类研究生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红色跑、十佳歌手大赛、素质拓展活动、趣味辩论赛、摄影摄像比赛、寝室家装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开展研究生趣味运动会、师生篮球赛、台球赛、环校跑等,并开展研究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

4. 日常管理服务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相关学生管理工作均达到学校学工部相关要求,学生谈心谈话录入率和覆盖比均为100%,重点学生入库率高,帮扶政策精准到位,“一生一策”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党员之家”学生组织培养与建设,修订《信息工程学院党员之家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党员之家”学生组织定位与性质是做好学院党委与学生党支部的桥梁纽带,监督学生党支部科学有效运行,牵头组织学生党建活动,组织乔司监狱警示教育参观、笕桥空军部队爱国教育参观、现代科技学院党建交流、廉政教育党课、红色电影集中观影等系列活动,真正做到组织生活理论+实践,将所学、所见、所思、所想高度融合,确保党员教育有内涵、有内容、有成效;在党建育人特色探索中,学院以“专业特色+党建引领”打造“信息+大国重器”系列党建品牌,与中控技术、空军部队等国防军工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共同推进党建共建、思想引领、爱国教育、学习交流、就业推进等多头并举的合作模式,以党建推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落实。

主题教育构建“党委领导制+书记带头学+党员全覆盖+团学重引导”的共学体系,综合运用书记领学、个人自学、集体研学、支部共学、党员议学“五学”方式,做到分层推进、因类施学,确保各项学习内容学深、学透、学悟。联合学院教工党支部、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党支部等开展党建联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主题教育聚焦学生党员、党支部发展存在的10条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党员普遍关注的困难点问题,由各党支部书记牵头领题,深入走访调研,形成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解决问题,实现党员满意度不断提升,党支部凝聚性与向心力得到提高。举办海康威视、大华、OTIS等企业线上线下宣讲会50余场,组织研究生参加宁波、金华等省内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高端引领、杭向未来”硕博专场招聘会等。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按照学位授予标准,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针对学科发展趋势变化,构建以研究型课程为特色,由公共课、大类基础课、学科学位课和学科选修课组成的一体化、多元化协同课程体系。具体举措如下:

首先,每年制度化和常态化完善培养方案、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学术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术能力培养奠定基础。2024年新增《最优化理论与方法》选修课1门,优化《太赫兹器件设计与仿真》、微纳传感检测原理与应用》等5门课程的开课时间、课时等。

其次,建立了规范的研究生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执行《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中量大研生〔202212号)》。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听课和进行教学检查,学院每学期期中召开研究生座谈会,跟踪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管理规范,课程教学质量总体评价良好。

最后,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产业链与教育链,构建“学术引领-产业协同”双轮驱动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2. 导师选拔培训

本学位授权点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中量大〔2024130号)》文件选聘硕导,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对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动态管理。2024年,新增研究生导师6人。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职责、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制度如下。

首先,将导师职责明确化。在开题、中期、预答辩、盲审、答辩培养过程中,导师既要审核自己指导研究生的申请资格,也必须参与学位授权点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考核。学院通过每学期的研究生座谈会,了解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频率和进度,实时跟踪导师指导情况。若指导研究生论文盲审出现不及格,该导师下一年度将暂停招生。

其次,将导师考核制度化。学位授权点每年度对导师招生资格审查时,对其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包括科研项目、经费、成果和师德师风等情况。对培养环节出现问题的导师减少招生指标或暂停招生资格。

最后,将导师培训常态化。新晋导师需参加学校“明德导师学校”培训。在每年3-6月份研究生春季和夏季毕业季,向全部导师通报当年毕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等。同时,发挥优秀研究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导师队伍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提升。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科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严谨治学,严格求真,关爱学生,立德树人”的优良师风。学科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工作会暨师德师风专题学习会;引导学科教师爱岗敬业、强化师德、廉洁从教,让立德树人、学为人师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教师认清师德失范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学科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小组,根据《中国计量大学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中国计量大学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学科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根据《中国计量大学师德师风问题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量大〔202342号)》)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增强广大教师按章办事、依法从教意识,严格规范从教行为。全面落实学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师风建设,发挥教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4. 学术训练情况

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通过多种途径的学术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叉学科领域探索能力、学术演讲能力、学术写作能力等。

从制度和规范层面上,首先要求导师组织定期的学术讨论会,系统训练学生文献阅读、学术报告能力。其次,要求研究生参与学校及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在校期间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6次,做学术报告3次以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科技竞赛、学术会议和暑期科研实践,通过学科经费和导师科研经费,对学生进行资助和奖励。

5. 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规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2024年组织5次学院青年论坛,由青年教师为研究生讲解学术前沿知识。此外,邀请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杜庆国教授、华信设计院电信事业部余毅部长等专家进行学术报告6人次,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导师为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其他高校组织的学术培训、暑期学校等提供支持,鼓励老师带学生一起外出开展学术交流。

6. 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备,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本硕创新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江南励志奖学金,具体见表3.1。学校制定相应的评优评奖办法,主要文件有:《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中量大〔202389号)》《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综合测评办法(中量大研生〔202214号)》《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基本条件(中量大研生〔20236号)》等。学院制定《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综合测评办法》《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科研业绩点统计办法》。评奖过程公开透明,评选结果网上公示。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管理办法(中量大〔2022107号)》文件,绝大部分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同时,均可参与“三助”岗位。目前,奖助学金达到100%全覆盖。

3.1 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奖、助学金情况

奖学金名称

金额

备注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000/

浙江省教育厅下达名额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6000/

-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特等10000//学年

比例为5%

一等8000//学年

比例为35%

二等4000//学年

比例为60%

研究生新生奖学金

一志愿12000/

比例为100%,分三次发放,每年一次

调剂6000/

本硕创新奖学金

一志愿考生4000/

从录取的本硕创新的新生中确定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

本学位授权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高级人才。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严格质量管理,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对培养方案做修订,新增1门学科选修课。严格实行开题、中期答辩不通过制度,评分后约有10-15%左右学生须二次答辩,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起到监管作用,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在答辩前,必须通过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评审工作小组的论文修改情况评审;论文答辩不合格研究生三个月后方可再次申请。同时,将当年度毕业研究生预答辩的时间提前至1月,并设立不通过制度,预答辩的通过分数设置为80分,分数未达标的同学将参加3月的二次预答辩,通过优化过程管理方式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研究成果的严格监督,实现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提升。

为更有效培养学以致用的高素质研究生,对于研究生毕业科研业绩适时做出调整,突出了科研能力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英语水平未达到标的硕士研究生,其科研业绩突出者(指如果英语达到四级没有达到六级的,科研业绩翻倍,或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发SCI二区及以上论文1篇。四级未过的,科研业绩3倍或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发表ESI来源期刊论文2篇或1倍科研业绩加SCI二区及以上论文1篇或SCI一区论文1篇。经学科专业委员会认定可提出学位申请。

学科一直大力支持研究生竞赛工作,学位授权点承担全校“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的组织工作,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数模大赛”等竞赛。2024年度人才培养成果包括获批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3项,获中国计量大学优秀硕士论文3篇。

2. 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带头人造诣深厚、综合能力突出、整体实力强的教学与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2%;硕士研究生导师51人、博导3人,同时聘请兼职硕导12人。拥有浙江省“万人计划”“外专人才计划”“151”人才等省部级人才共6人次。2024年度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共5人。

3. 科学研究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在科研创新工作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123篇,其中三大检索114篇(含SCI一区7篇),授权专利26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8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26项。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纵向经费达998.43万元,横向经费科研总经费达到1806.12万元。

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本学位授权点坚持以人才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在2024年度开展“循迹溯源 学思想 促践行”“温暖冬日,雨爱同行”等多个主题活动;开展“信讲堂”就业引航系列讲座,帮助研究生明确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结合学科教师承担的重大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开展前沿领域探索,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开拓视野,激发科研热情。

5. 国际合作交流

本学位授权点基于《短期外国文教专家经费管理试行办法》,不断优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拓展师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视野。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计量大学“翔宇计划”申请出国(境)访学研修,进一步开拓教师国际学术视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学位点推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为研究生提供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学习一年的机会,海外学习经历中,学生们将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与全球顶尖学者和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 本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本学位授权点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要求,按时开展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学位授权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优化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根据学校2020-2024年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要求,本学位授权点开展以下工作流程和评估工作安排:(120243月,学位授权点完成上一年度的《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报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和学校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后在学院门户网站发布。

22024531日前,学位授权点收集数据、整理资料,撰写完成《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和相关评估材料;

32024615日前,学校领导小组对各学位点评估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反馈意见,学位授权点根据学校意见修改自评报告,准备专家现场考查评估的相应工作;

42024630日,本学位授权点聘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宏伟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教授、浙江大学史治国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盛卫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卢为党教授、南京邮电大学邵文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景教授等7位专家在中国计量大学东校区博雅南楼404会议室召开中国计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

评估专家通过听取学位点建设状况汇报、与师生和管理人员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并对学位点建设水平提出诊断式评议意见和改进建议:

中国计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位授予标准明晰、合理。结合通信、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背景,该学位授权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该学位授权点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学科通信、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该学位授权点研究特色鲜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前沿、省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科研、教学平台,有力支撑了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程序合理规范、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在招生、导师遴选培训、质量保障和监管等方面制度完善,运行有效。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训练和创新资源,管理服务精细到位、奖助体系健全。

总体而言,中国计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了合格水平。建议学位点进一步加强学科方向凝练、高端人才引育、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等工作,扩大招生规模,在标志性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升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5202412月底前,学位授权点结合评估专家意见,制定学位点建设改进提升方案,完善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材料。研究生院上报学位点自我评估结果、《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专家评议意见和改进建议,以及学位授权点连续5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2. 学位论文抽检

2024年,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学校硕士论文进行抽检,本学位授权点抽检硕士论文1篇,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3. 学位论文盲审情况及问题分析

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院建立全面的学术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学科成立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评委组,对评委组的人数、职称、回避等方面有具体的规范要求,预答辩环节严把论文质量关,没有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不得进入论文送审环节。同时,对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全部进行查重机检,严防学术不端行为。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校外双盲审,成绩均为“中”及以上者,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校内、校外双重评价机制确保公平公正评定学位论文,有效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2021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共有13人,学位论文通过率为100%。下一步将重点提升毕业论文盲审的优良率,本学位授权点已通过提前组织预答辩、在预答辩环节增加校外专家等多个环节入手,从严把关毕业论文送审审批,严格要求学生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从而保证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提升。

六、改进措施

1.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本学位授权点紧扣学位授权点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契机,根据自身优势和不足,根据当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培养教育的发展新趋势,拟定改进建议如下:

(1)进一步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工作。稳定的导师科研团队和方向是优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为此,分析学位授权点导师团队科研优势,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导师科研方向,重点支持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并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要求的科研团队。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制定倾斜政策,鼓励学位点优势科研团队积极谋划国家级、省部级标志性成果。

(2)不断加强学位授权点导师培养,努力争取国家级科技奖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突破。在加大已有导师培养力度,努力造就更多学科拔尖人才的同时,不断拓展引进渠道,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此外,进一步采取鼓励措施,加强团队建设,锻造更高质量的学术梯队。继续大力促进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实力和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努力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奖励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培养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支撑。学位授权点计划出台联合培养博士方案,利用2021年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博士点授权、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契机,同时开展与985211高校和校内博士点学科的博士生联合培养合作,争取本学位点在博士生培养中的导师数量和质量。

(3)继续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立足研究生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出发,大力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首先,完善投入机制和奖惩体制,计划依靠学校和本学位授权点所在学院,建立健全场地、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制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研究生教学工作激励办法,并提升研究生教学工作在教师评职晋升过程的权重。其次,根据学位授权点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积极组织研究生任课老师,申报各类课程项目和教改项目。此外,加强校外导师授课规模和数量,提高课程工程案例教学质量。

4)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进一步做好第一志愿研究生报考宣传工作,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门户网站、公众号、考研论坛、专场研究生招生宣传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提高校外本科生和本校学生的报考数量和学生质量。有针对性开展招生宣传,专门组织教师去有对口专业的院校进行招生宣传。此外,通过修改本硕创新工作量核算方法,鼓励导师指导真正有意愿报考本校的学生。

2. 下一步思路举措

本学位授权点进一步发展规划如下:

1)鼓励优秀导师与校内外学者合作,并依靠校内最新授权的两个博士点,培养具有无线电计量特色的博士研究生,为本学位授权点的博士点申报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联系周边科创基地,学院租赁物理空间,同时积极向学校申请增加物理空间,保障研究生工位和科研平台建设。

3)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努力提高特色高校和本校学生的报考和录取数量;继续改进第一志愿报考的宣传工作。

4)在提升学位授权点导师培养力度,努力造就更多学科拔尖人才的同时,不断引进诸如各类国家级人才、长江学者、杰青等更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锻造更高质量的学术梯队;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博士,扩充已有导师团队。

5)加强和鼓励研究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本学位授权点的学术交流层次和水平,增加研究生境外机构访学交流数量,扩大对外宣传,提升本学位授权点学术影响力。